导语: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新华通讯社、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主办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昨日在京召开。作为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小康》杂志社主办,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作为支持单位的“文化艺术与金融创新”专场活动,昨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泛太平洋酒店举行。圆桌对话环节,华辰拍卖董事长、北京拍卖协会会长甘学军,北京国图创新文化副总经理郑伟,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观唐文化董事、标准与共识创始人兼CEO陈怀远,博雅艺术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艺术节总策划李乐等业内大咖参与对谈,从新文创、艺术金融教育,艺术品流通交易、创新科技赋能、艺术市场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等不同方面,分享了各自领域对“文化艺术与金融创新”的理解与实践。圆桌对话环节由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张杨主持。
与会嘉宾头脑风暴
“大生态”的思考
对话伊始,各位嘉宾从政策、理论发展、行业实践等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探讨了文化金融创新的契机和发展机遇。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院长范勇表示,在创建学院之初曾做过全球的横向扫描,考察研究指向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然后到后工业时期。到了后工业时期便是精神消费的时代。而精神消费崛起必然带来全民艺术的浪潮。如今我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看到,文化艺术已经无孔不入,虽然它没有形成这种主流的产业,还没有变成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已经变成一种趋势。其次,围绕海量需求,国内文化艺术的非货币化程度很高,但依旧局限在商品和贸易思维的框架下探讨,属于表外资产。所以在创建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的时候,我们希望探索一个路径,通过有效机制让文化艺术成为资产,而未来艺术商品一定会向资产发展、向“资产包”发展,而这种“资产包”逐渐与金融信托、理财、基金还有债券进行结合,所以未来艺术供给侧的改革,一定是“大生态”的思考,而不是微观上的只讲艺术或只讲金融。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 摄影/宁颖
华辰拍卖董事长、北京拍卖协会会长甘学军则从“有危机才有机遇”的角度出发,谈到了“危机”对于传统艺术品市场和拍卖市场的影响,特别是疫情倒逼了机遇的产生,如今所有拍卖公司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艺术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市场,拍卖行业从业理念和运营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艺术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很大的文章,可以创造中国特色艺术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华辰拍卖董事长、北京拍卖协会会长甘学军 摄影/宁颖
北京国图创新文化副总经理郑伟在谈到机遇时表示,国图在做文创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文创的界限,不断拓展产品线。不仅与北京出版集团开辟了文创+出版新路径,还和摩点众筹平台推出了《山海经手卷》,销售成绩都非常不错;另外还有一些产品入选了外交部国礼清单,远销瑞士、荷兰、坦桑尼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国图创新文化副总经理郑伟 摄影/宁颖
博雅艺术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艺术节总策划李乐认为,机遇一直存在,而且会永久存在下去,文化艺术和金融这两个行业的共性在于可以和其他任何产品、服务甚至业态发生连接关系,从古典主义艺术、印象派到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每一个板块的轮动和兴起都存在金融介入的机遇。
博雅艺术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艺术节总策划李乐 摄影/宁颖
观唐文化董事、标准与共识创始人兼CEO陈怀远表示,NFT、数字化目前在中国很活跃。今年春拍,保利永乐完成了NFT的拍卖,整个数字艺术市场是真实存在的,交易额真实、交易数据也真实,数字行业赋能文化拥有广阔前景,数字衍生品跟实体物品有关,当消费足以支撑一个行业存在的时候,金融就可以在中间发挥自己的力量。
观唐文化董事、标准与共识创始人兼CEO陈怀远 摄影/宁颖
文化艺术可以像水一样进入城市
接下来,嘉宾们对行业发展的痛点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应如何破局发展,也分享了对文化金融创新的建议、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院长范勇表示,文化艺术可能会迎来财富浪潮的再分配,在未来的“精神消费”“情感消费”时代,硬梆梆的、性价比低的产品将逐渐失去市场,而人文生态城市将成为一个潮流,文化艺术可以像水一样进入城市,怎么通过文化艺术赋能便成为关键。同时,低碳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机遇,让文化艺术成为教化民众的有效手段,让长期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获得资金支持,可以构建一些长期债券如“人文绿债”,创造有人文思想、有社会关怀度的“中性金融工具”,让文化产业和艺术行业有更多的金融支持。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院长范勇 摄影/宁颖
观唐文化董事、标准与共识创始人兼CEO陈怀远分享了保利拍卖的变化,从最早的拍卖传统艺术品、当代艺术品转向了潮玩。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他提出一定要理解社会主力消费人群的变化,当被屏幕教育出来的那一代人成为主力消费人群,他们认为看到的任何一个屏幕就是天然应该存在的,真正决定艺术未来的也是这一批人。未来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地把一个金融工具赋予在文化上,而是要关注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变化。既然科技在推着行为和习惯改变,那么金融、文化就是应该迎合这个浪潮,不要被倒逼,而是走到科技行业最前面再回头看,反而这样的话金融工具带来的价值会变得更大。
博雅艺术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艺术节总策划李乐对“痛点”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艺术和金融结合的最大痛点在于两种人无法对话,金融不理解艺术,艺术也不理解金融。这需要搭建共识的平台,需要有金融背景又懂艺术行业的桥梁才能把二者嫁接起来。在这样的逐步发展中,艺术生态链每一个节点都越来越稳定和成熟,越来越各司其职,从创作源头到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评论家,都已经开始自我疗伤、自我修复、自我健全,生态链正在趋于健康。
北京国图创新文化副总经理郑伟肯定了“线上”的巨大成功, 网上电商跨越了时间、空间,也不受气候、天气的影响,不久前他们的敦煌系列文创通过直播带货,在短短两个小时成交了100万左右,坚持线上+线下的发展是一定要走的路。
华辰拍卖董事长、北京拍卖协会会长甘学军最后表示,中国艺术品发展形态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在谈任何话题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必须要站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思考未来的生存的环境和生存方式。金融和艺术怎样去对话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推介人应该更宏观地考虑问题,从社会生态、金融生态来考虑我们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理念,而金融人也是应该有更多文化和人文的表达。他建议可以设置类似“艺术品金融”这样的部门,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探索出自己的路子。
圆桌对话上,与会嘉宾几乎勾勒出了文化艺术与金融创新发展的全貌,让人受益匪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在这项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文化、金融、科技的互动与创新无疑是重要的发展支点和影响因素。在业内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文化艺术与金融的创新必然会熠熠生辉,蓬勃发展。
本文综合整理自论坛嘉宾现场发言,作者:赵狄娜,编辑:AIAF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