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2025深蓝智库系列沙龙:“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复盘与前瞻”在京召开,沙龙深度聚焦行业动态,通过多视角的智慧碰撞,为市场未来发展探寻创新路径与价值坐标。
本场沙龙由艺术市场价值榜组委会秘书长徐磊主持,特邀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傅跃红,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十一届执委、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创会会长宋建文,北京商报社社长、总编辑李波涛,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姚光锋,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刘聪,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朱绍良,美术批评家、教授、独立策展人杨维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思辨交融的精彩对话。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 傅跃红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说,无论什么市场,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来说,行业诚信不能变,行业应该达到的水准不能变,特行的服务品质不能变。这些内容应该做扎实,并制订出台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来保证行业品质的稳定。
谈到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市场的变化,虽然从趋势上显现出来一部分萎缩,但经典的、传统的、永恒的市场永远在,可能需要一些新的生活美学和方式,通过生活美学的宽度逐渐引向深度,将供给方和需求方重新定位、重新匹配。其次,内容的变化,年轻消费人群的关注点逐步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情趣,要结合他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关注他们的喜好和个性。
再次,方式的变化,一是科技的应用,这种应用不只是线上线下的拍卖模式,呈现方式和经营方式都应该实现科技的高水平应用。二是要有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是公立博物馆,相对比较单一,其实可以延伸到企业博物馆和个人博物馆,最终形成多维度不同的博物馆。另外,政府的扶持政策特别重要,有了好的政策,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任何一个市场,不能只盯着金字塔尖,也要做好底座,才能让市场逐步实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十一届执委,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创会会长宋建文
探索古玩市场突围的新路径
《文物保护法》3月1日修订实施,对古玩行业是利好消息,但政策的开放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还存在一定距离。近年来私营文物公司数量在不断增长,政策红利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活力,问题在于行业定位偏差——过度强调文物保护,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者陷入困境。
当前的转型阵痛,反映了文物市场从粗放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过程。如何让古玩行业良性运转起来?文物古玩收藏不能局限于其本身,要把眼光投放到文物市场经济、文物市场产业上。其实,古玩市场是一种新的经营业态,我们应该该针对新业态探索突围路径。首先,扩大经营范畴,形成“文物+艺术品+文创”的复合业态;其次,创新运营模式,比如商会成立互联网专委会推动直播拍卖等;再次,深挖文化价值,通过古玩文学创作等衍生开发提升附加值,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市场理性回归,从依赖政策红利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古玩行业的复兴。
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 姚光锋
将拍卖这一交易方式的红利释放出来
拍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从哪些维度来推进?拍卖不单纯是为商品交易服务,更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务指标是可以量化的、专业的数据指标,包括税收、公益事业、社会责任都可以用指标进行评估。
当下拍卖行业已经不单纯是敲槌,而是逐步成为综合服务供应商。未来与金融,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良性跨界融合。在我看来,拍卖不只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交易方式,是各个行业都适用的交易方式,也是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目前我们已经从管理红利、运营红利、品牌红利、技术红利转向交易方式的红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交易方式的红利释放出来。
从表面看,科技的发展好像和拍卖、收藏行业相距甚远,但实质可能会深刻影响行业的走向,未来肯定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北京的人才和业务结构的优势,将有助于推动科技与行业结合的具象化。未来,拍卖行业在服务精度上将更加精准,把商业、心理、法律等资源聚合在一起,对文物艺术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实现艺术品价值的重塑。
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朱绍良
新的收藏趋势正在形成
全球艺术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内地市场同样面临挑战。一是行业缩表问题,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开始缩减规模,减少场地租赁等成本,国内企业也都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二是年轻藏家的审美变化,近现代和当代书画下滑明显,国际现当代艺术家却接连拍出高价,显示出审美的进一步分化。
我们看到,新的收藏趋势正在形成,当有文化情怀的老一代藏家陆续退出市场,而年轻收藏家却更倾向于购买西方当代艺术品,传统板块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在文化传承和市场培育方面,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收藏,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 刘 聪
美术批评家、教授、独立策展人 杨维民
近年来,一些少壮派批评家、策展人等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因为培养优秀的艺术家是深耕中国画市场的关键。对于市场来说,艺术作品、艺术家都是核心要素。艺术作品的品质和价值,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而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则是决定艺术作品价值的关键因素。
从宣传报道到艺术展览,北京商报深耕文化典藏领域多年,也一直关注青年艺术家,这是很有前瞻性的。我认为未来应该着重关注两方面的艺术家,一是学院背景的新锐艺术家,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绘画技巧等方面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女性艺术家,她们同样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表达手法。
目前热议的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AI等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这些新技术的人群。新锐艺术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将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可能。我们要着眼于未来,艺术品与AI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文创概念,前景值得关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鹏
美术院校承载的主要是社会美育和人才培养的职责,我们需要将育人品牌再提炼或再加强。在传统艺术史论学科基础上,融入拍卖与策展的实践经验,培养出更多厚基础、专业化的多元复合型人才。比如首师大美术学院的艺术市场专业已经成立21年,探索出自己的育人品牌和专业思路,包括与中拍协合作推出“双导师制”,初衷就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参与行业交流的力度。从艺术市场人才培养链条上说,我校本、硕、博各阶段已经完备,下一步将着重关注如何凝练育人品牌特色、真正与实业与前沿对接,实现复合创新人才的成功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经历。
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研究需要跟市场结合,尤其是我所做的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其实有大量的史料来自拍卖市场和藏家手中。没必要去排斥这部分资源,只要材料真实可信,我们应该将这种局限打通。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越往历史前端走,能够确认的真实史料越少,而对于近现代领域来说,不断有新材料的出现,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艺术品市场或者拍卖,这些能看、能上手的新材料对于学术研究是有益的,甚至能够对某一段美术史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但因为鉴定难度、认知深度的问题,目前真正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艺术史学者较少。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艺术市场同样需要学术力量的有效介入,能对艺术品价值起到重塑作用,比如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在全球市场上被重新评估,即与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支撑有很大关系。这条路也是漫长的,但未来可期。
据悉,第八届艺术市场价值榜专家评审会同期召开,经过与会专家的反复研究磋商,最终推选出本届权威榜单,推选结果将于3月底向社会公布。